凱歌香檳釀造史上的傳奇女性凱歌夫人
隨著葡萄酒業(yè)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女性憑著驚人的毅力和天賦在葡萄酒界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成就了諸多葡萄酒業(yè)界的傳奇。凱歌香檳(Veuve Clicquot)背后的杰出女性芭布-妮可(Barbe-Nicole)便是其中之一。芭布-妮可于1777年出生于法國蘭斯(Reims),是紡織業(yè)大亨尼古拉斯·彭莎登(Nicolas Ponsardin)男爵的長女,從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12歲時,她入讀圣皮埃爾女子修道院(St. Pierre-les-Dames)學校,蘭斯市精英階層家庭的女兒都會來這里學習儀態(tài)和禮節(jié)。

1798年,芭布-妮可與弗朗索瓦·凱歌(Francois Clicquot)喜結良緣,成為凱歌夫人(Madame Clicquot)。一位是富有的男爵的后代,真正的天之驕女;一位同樣來自財力雄厚的望族,其家族除紡織業(yè)外還涉足酒商行業(yè)。二人門當戶對的結合,向世人展現(xiàn)了一幅琴瑟和弦、歲月靜好的美好圖畫。弗朗索瓦一直夢想著進入香檳酒(Champagne)行業(yè),而他們豐厚的嫁妝使之成為可能。在結婚后的幾個月里,夫妻倆就開始挑選葡萄種植地塊。凱歌夫人一直身處后,不過她同時也和丈夫一起工作,學習釀酒和葡萄園管理。
Veuve在法語中是寡婦的意思,這也正是故事的轉折點。1805年,弗朗索瓦英年早逝,年僅27歲的凱歌夫人不顧世俗的眼光,毅然繼承了丈夫的事業(yè),全面掌管酒莊從國際戰(zhàn)略策劃到葡萄酒釀造的一切事務。此時,她的注意力不再僅僅局限于酒莊的日常商業(yè)運轉,同時也極具遠見地將目光投向市場營銷和技術創(chuàng)新等方面。
凱歌夫人是第一位以直銷的方式來經(jīng)營香檳酒廠的女性,她跳過了中間商,直接把香檳賣給終端顧客以增加利潤,并且不斷地塑造凱歌香檳奢華的品牌形象。1810年,凱歌夫人釀造出歷史記載上第一瓶年份香檳(Vintage Champagne),證明了自己的創(chuàng)新能力。之后又在1814年,憑借自己的膽量和魄力,突破拿破侖對歐洲大陸實行的貿(mào)易封鎖,將10,550瓶香檳成功運往俄羅斯。這些銷往俄羅斯的“幸運之酒”受到了當?shù)厝嗣駸崃业淖放?,還贏得了普希金(Pushkin)、契訶夫(Chekhov)和果戈里(Gogol)等俄國文壇巨匠的稱贊。
這個時期的香檳酒液冒著氣泡,帶有甜味,品質(zhì)還算不錯。但是酒瓶里往往漂浮著二次發(fā)酵后形成的酵母沉淀物,顯得非常渾濁。去除瓶中酵母沉淀物的唯一方法是使用昂貴的藥物、澄清劑和復雜的工藝。在追求完美和勇于創(chuàng)新的信念驅(qū)動下,凱歌夫人在1816年發(fā)明了有效去除沉淀的轉瓶桌(Riddling Table):這是一種帶有特殊圓孔的桌子,其孔洞用于容納倒置的香檳酒瓶,以使沉淀物聚集在瓶頸處,在瓶內(nèi)壓力下,酵母沉淀物被排出,得到澄清的酒液。這項工藝一直延續(xù)至今,是釀造香檳必不可少的步驟。這項技術革新引領了香檳釀造業(yè)的潮流,釀造出的香檳酒質(zhì)清澈,品質(zhì)超群。但凱歌夫人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的腳步并沒有因此而停止。1818年,她突破傳統(tǒng),釀造出第一款桃紅香檳。她的進取精神和睿智果敢也得到了世人的認同,被譽為“香檳貴婦”(Grande Dame of Champagne)。
1866年,終生未再嫁的的凱歌夫人以89歲高齡與世長辭,但她永遠地活在了人們的心中。在她身上,我們既可以看到她對愛情的矢志不渝,又可以見證她對事業(yè)的執(zhí)著追求。盡管她曾遭遇人生中最沉重的愴痛,但她意念中那種執(zhí)拗的力量,最終強大到助她華麗轉身,成就了一個輝煌至今的頂級香檳品牌凱歌香檳。
